蜱(Tick)属于寄螨目(Parasitoformes)、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形态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1.硬蜱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覆盖部分背面。
硬蜱
2.软蜱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
软蜱
硬蜱与软蜱形态特征的鉴别
硬蜱/软蜱
1.颚体 在躯体前端,从背面能见 在躯体前部腹面,从背面不能见
2.颚基背面 有1对孔区 无孔区
3.躯体背面 有盾板,雄者大,雌者小 无盾板。体表有许多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
4.雌雄蜱区别 雄蜱体小盾板大,遮盖整个虫体背面;雌蜱体大盾板小,仅遮盖背部前面 区别不明显
生活史
蜱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期。幼虫和若虫的外形与成虫相似,但幼虫只有3对足,若虫无生殖孔。从卵到成蜱的时间,因蜱的种类、血食情况、温度和湿度而不同,一般为几个月至1~3年.
生态
1.产卵和孳生地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
2.吸血习性与宿主关系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
3.分布与活动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
与疾病的关系
1.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2.传播疾病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新疆出血热: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
防制原则
1.环境防制 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3.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螨(mite)属节肢动物门、蜘蛛纲。它有许多种类。自1964年Voorhorst提出螨作为一种重要的致敏物以来,螨的致敏性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已获普遍承认。
螨除可作为传染原引起传染病外,也可作为致敏物引起变态反应病。致敏人体的螨大多不引起传染病,它们主要有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pteronyssinus)、粉尘螨(D.farinae)、宇尘螨(Euroglyphusmaynei)等。
螨分躯体和腭体两部分(图10)。成虫躯体呈卵圆形,长约?350微米,因而在对比良好的情况下刚能为肉眼看到。它有足4对;卵白色,约长140微米。雌螨一生中共产卵3次,第一次25-50个;第2次15-30个;第3次仅产数个。屋尘螨的发育过程分卵、幼虫、预若虫、第三若虫和成虫5个阶段。雌虫的寿命约10O-150d,雄性仅60一80d。
螨喜欢生活在潮湿温暖的环境。水占螨体重的81%,当体内水分降至46.5%以下时螨即死亡。螨对温度的要求不如湿度的要求那么高。螨对生活环境的特殊要求说明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条件下螨的计数会有很大的差异。人皮肤脱屑是螨的理想食料,褥尘中有上皮脱屑,又能保持一定湿度和温度,因而是螨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粉尘螨则以粮食食料,所以常存在于粮尘中。
活螨、死螨、螨的蜕皮、它的躯体残片、甚至排泄物均有抗原性。正常人血清内常可测得螨抗体,用螨浸液作皮试,风团面积与特异性IgE水平有平行关系,证明螨抗原可引起?I型变态反应。临床上通过皮肤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鼻粘膜激发试验等和体外螨特异性IgE测定都证明螨是引起呼吸系变态反应病的重要致敏物。